Linux 4-19 内核 Tickless 机制与 RCU Stall 问题分析总结
Linux 4.19 内核 Tickless 机制与 RCU Stall 问题分析总结
问题描述
1. 内核版本及环境信息
1 |
|
2. 内核启动参数
1 |
|
3. 内核配置相关
1 |
|
4. 当前时钟源
1 |
|
5. CPU Tickless 状态
1 |
|
说明有些 CPU 已进入 tickless(tick_stopped:1),部分尚未停止调度 tick。
通过
CONFIG_NO_HZ
及CONFIG_NO_HZ_FULL
启用,支持在 CPU 空闲时关闭周期调度 tick,减少无用中断,提高能效。CPU idle 或运行非内核态任务时,调度 tick 会停止(tickless),只保留必要定时器。
必要保留的定时器主要包括:
- hrtimer:用于高精度定时任务。
- RCU 定时器:保障内核同步和回调机制。
- watchdog 定时器:系统看门狗,防止死锁。
6. 查看定时器详细状态(CPU0为例)
1 |
|
部分结果:
1 |
|
其中 tick_sched_timer
是传统调度周期中断。
7. 现象与问题
- CPU idle 后进入 tickless,
.tick_stopped
为 1。 - 但出现 RCU stall 和 rcu_sched 被饿死60秒,甚至 rcu hard lockup。
- 该现象可能由深度睡眠导致时钟源暂停或失效,hrtimer 无法触发软中断。
- 导致 RCU 软中断得不到执行,内核同步受阻。
8. 关闭 tickless 试验(临时)
- 在 grub 启动参数添加
nohz=off
- 运行后,
/proc/timer_list
中.tick_stopped
应全为 0,表示调度 tick 不被停止。 - 检查系统稳定性,若无 RCU stall,说明 tickless 相关导致问题。
9. 传统时钟中断与高精度定时器(hrtimer)配合
sched tick
以固定频率产生调度中断,驱动软中断执行 RCU、调度等。hrtimer
用于 tickless 模式替代传统 tick,精准调度定时任务。- 两者结合,在 idle 及用户态运行时降低中断频率,节省功耗。
- 但若硬件时钟源异常或深度睡眠影响 hrtimer,软中断无法及时触发,导致 RCU stall。
关于 hrtimer 与传统调度 timer(sched_timer)的关系
hrtimer(高精度定时器) 启用后, 它会 代替传统的低精度周期定时器(如 jiffies-based timer)来调度高精度任务, 例如精确的超时和延时需求。
但是,sched_timer(调度周期 timer)并不会完全被移除, 它依然保留着调度器基本的调度节奏控制作用, 特别是在非 tickless 模式或 CPU 活跃状态下的调度周期维护。
在 tickless 模式下(NO_HZ),sched_timer 可能会被停止(tick_stopped=1), 但它仍作为“备胎”存在于内核中,方便恢复调度 tick, 以及处理某些必须依赖传统周期 tick 的功能。
hrtimer 和 sched_timer 是 协同工作的, 保证调度的准确性和系统响应的灵活性。
⏱️ hrtimer 与传统 tick 定时器的协同机制(核心讲解)
✅ 一、传统低精度定时器机制(timer wheel)
- 依赖 周期性 tick 中断 驱动(来源于 CONFIG_HZ 设置)。
- 每次 tick 会推进
jiffies
,并扫描当前 slot 触发 callback。 - 特点:粒度较粗(4ms)、延迟高、效率高(适合大批任务)。
✅ 二、高精度定时器 hrtimer 的引入
- 由每个 CPU 的
hrtimer_cpu_base
管理,用红黑树存储。 - 可以精确到纳秒级的定时中断。
- 定时器硬件只能同时服务一个 timeout → 选择最早的 hrtimer 事件作为定时触发点。
✅ 三、hrtimer 如何模拟“tick”以协同工作?
hrtimer 替代了部分传统 timer,但仍保留了 tick 的周期性角色:
sched_timer
。
1. sched_timer 是一个周期性的 hrtimer,用于模拟每个 tick
其超时值设置为
1 / CONFIG_HZ = 4ms
。触发后会:
- 调用
update_process_times()
,驱动调度器、进程统计等。 update_wall_time()
,驱动时钟更新。- 然后 再次插入下一个 tick 的 hrtimer(即周期性重插)。
- 调用
2. 如果系统空闲,可以关闭 tick(tickless 模式)
- 在你系统中,大量
.tick_stopped: 1
→ 多核已启用 动态 tick 停止(NOHZ)。 - 系统会判断未来是否有近期任务要做,如果没有,就不设置下一个 sched_timer。
- 等到下一个明确事件(比如 hrtimer 或唤醒)再启动 tick。
3. 如果有 hrtimer 到期时间更早,sched_timer 会被推后
- hrtimer 的红黑树中调度的是“最早到期时间”的事件。
- 比如用户设定的 2ms 超时任务会抢占原本的 sched_timer 设置。
✅ 四、协同机制小结:
类型 | 驱动来源 | 精度 | 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
jiffies / timer_list |
周期 tick(低精度) | 毫秒级(CONFIG_HZ) | 大量任务,性能友好 |
sched_timer |
hrtimer 驱动的模拟 tick | 纳秒级,但周期性为 4ms | 调度、统计、timekeeping |
其他 hrtimer |
独立设置、单次/周期任务 | 纳秒级 | 睡眠唤醒、定时器精确唤醒 |
当前系统的行为是:
- 在不需要时停掉 tick 中断(省电、减少上下文切换);
- 依赖
hrtimer
管理所有 timer,包括模拟 tick; - 保留
CONFIG_HZ=250
,tick 模拟周期为 4ms,用于 fallback 路径。
那当前的配置下cpu idle状态默认会进入tickless?
是的,根据提供的内核配置和系统信息,当前 CPU 在 idle 状态下默认确实会进入 tickless 模式(即停止周期性 tick 中断)。下面是分析依据:
✅ 一、配置项分析
1 |
|
CONFIG_NO_HZ=y
:说明启用了 tickless 支持;CONFIG_NO_HZ_COMMON=y
:是NO_HZ_IDLE
和NO_HZ_FULL
的公共基础;CONFIG_NO_HZ_FULL=y
:表示系统启用了完整 tickless 模式(NO_HZ_FULL),用于用户态;# CONFIG_NO_HZ_IDLE is not set
:表示没有使用 idle 专用 tickless 模式,因为被FULL
替代。
✅
NO_HZ_IDLE
是为了 idle 状态减少 tick;✅
NO_HZ_FULL
是为了用户态也能停 tick,更彻底。
✅ 二、实际运行状态
1 |
|
这表明大多数 CPU 已经实际处于 tickless 状态。
而 .tick_stopped : 0
的几个 CPU
可能当前正在内核态,或者运行着内核线程(如
ksoftirqd、rcu、kworker),需要保留调度 tick。
✅ 三、CPU idle 默认行为(NO_HZ_FULL 下)
✅ 在 NO_HZ_FULL 模式下,非内核态、idle CPU 会自动停掉调度 tick,只保留必要的定时器(如 hrtimer、RCU、watchdog)。
除非:
- 正在运行内核线程
- 发生频繁中断
- 有
isolcpus
没设置导致不允许 full tickless
✅ 四、总结
条目 | 当前配置是否满足 |
---|---|
CONFIG_NO_HZ_FULL |
✅ 启用 |
sched_tick 是否默认关闭 |
✅ 在 idle CPU 和用户态 CPU 默认关闭 |
.tick_stopped=1 多数 CPU |
✅ 是 |
idle 是否默认进入 tickless | ✅ 是(只保留 hrtimer/RCU) |
如需进一步验证,可以运行:
1 |
|
观察是否只有极少数定时器(如 tick_sched_timer
和
rcu
)在活动,说明 CPU 正在运行于 tickless 状态。
当前的系统在调度器选中idle时,也会进入tickless?
当前系统在调度器选中 idle 任务时,会自动进入 tickless 模式(也称为 idle tickless)。
🔍 依据如下
✅ 当前的内核配置(来自
/boot/config-$(uname -r)
)
1 |
|
这说明:
- 系统启用了
NO_HZ_FULL
模式; NO_HZ_IDLE
虽未单独启用,但NO_HZ_FULL
包含了对 idle tickless 的支持;- 只要某个 CPU 没有被
nohz_full=
参数隔离出去,它就默认工作在 idle tickless 模式。
🧠 内核逻辑说明
内核中 tickless 支持主要分为两部分:
模式 | 启动条件 | 应用范围 |
---|---|---|
NO_HZ_IDLE | 默认对所有 CPU 启用 | CPU 进入 idle 时停止 tick |
NO_HZ_FULL | 需要配置 nohz_full= 并隔离 CPU |
CPU 在用户态时也可停 tick |
你的内核配置中启用了 NO_HZ_FULL
,则说明:
- 没有被隔离的 CPU 默认运行在 idle tickless 模式(与
NO_HZ_IDLE
行为一致); - 被隔离的 CPU(通过内核命令行
nohz_full=
配置)则支持用户态停 tick。
✅ 举个例子
之前运行的:
1 |
|
说明当前这些 CPU 已经进入 tickless 状态,而这在没有
nohz_full=
参数的情况下,通常就是因为这些 CPU 当前
idle,调度器选择了 idle 任务。
✅ 结论
是的,系统中未被
nohz_full
隔离的 CPU,只要调度器选择了 idle 任务(即进入空闲),就会自动停止调度用 tick,进入 tickless 模式。
这正是 idle tickless 的标准行为。
如需进一步分析哪些 CPU 被 nohz_full 隔离,可以查看:
1 |
|
或者确认内核启动参数是否包含:
1 |
|
只保留必要的定时器(如 hrtimer、RCU、watchdog),这三种保留的定时器讲一下?
在 NO_HZ_FULL
模式下,系统尽量停掉周期性调度
tick,但仍必须保留少量关键定时器,以保障内核基本功能的正常运行。你提到的
hrtimer
、RCU
、watchdog
是典型的三种不能省略的定时器,下面分别讲清楚它们的作用和运行机制:
① hrtimer(高精度定时器)
🔹 作用
- 用于替代旧的
timer_list
,提供纳秒级定时精度。 - 支撑周期性任务(如
sched_tick
)、单次定时器、延迟唤醒等功能。 - 是 tickless 模式中最核心的定时器框架,用于调度精度更高的事件。
🔹 特点
- 每个 CPU 有独立的
hrtimer_cpu_base
。 - 使用红黑树管理定时器,按时间排序,优先触发最近的定时器。
- 硬件层通过
clockevent
设置唤醒时间。
🔹 举例
- 睡眠中的进程设置了
nanosleep()
或clock_nanosleep()
。 - 用户态运行时需要周期性唤醒,如 perf sampling、周期 timerfd。
- 替代
sched_tick
,精确控制重新调度时间点。
② RCU(Read-Copy Update)定时器
🔹 作用
- 确保并发读写情况下内核数据结构的一致性。
- 在写操作时,RCU 需要等待所有 CPU 经过一个 “RCU grace period”,即所有旧版本读操作完成之后,才能释放旧数据。
🔹 tickless 下的难点
- 如果一个 CPU 一直在用户态、无中断、无调度,RCU 就无法确认它是否已经完成了读操作。
- 所以,即使在
NO_HZ_FULL
模式下,RCU 也必须设置周期性定时器,适时检查 CPU 是否“Quiescent”(安静态)。
🔹 技术手段
- 使用 RCU callback timer 和
rcu_sched_clock_irq()
来主动触发检查。 - 或者在 kernel exit to user 模式下调用
rcu_user_exit()
让 RCU 知道可以推进 grace period。
③ watchdog(看门狗定时器)
🔹 作用
- 检测 CPU 是否卡死或长时间无响应。
- 常用于软锁死(soft lockup)、硬锁死(hard lockup)等 bug 的自动触发检测。
🔹 特点
- 定时器周期性触发 watchdog 检查函数(如
watchdog_timer_fn()
)。 - 检查当前 CPU 的调度器心跳、软中断等活动迹象。
- 如果发现某个 CPU 长时间没有响应(如 N 秒无调度),就触发 BUG/WARNING。
🔹 在 NO_HZ_FULL 模式中
- 某些 watchdog 功能会主动在用户态暂停;
- 但 CPU 一旦进入内核态或中断上下文,watchdog 会继续运作;
- 可以通过
watchdog_thresh
配置超时时间。
✅ 总结表
定时器 | 用途 | 是否每 CPU 保留 | 是否依赖 hrtimer | 与 tickless 的关系 |
---|---|---|---|---|
hrtimer | 纳秒级通用定时器,支撑所有延时/周期事件 | 是 | 本身就是 | Tickless 的核心,替代 tick |
RCU | 管理内核并发数据一致性,推进 grace period | 是 | 是 | 为推进 RCU 状态,tickless 中必须保留 |
watchdog | 防止软/硬死锁,保障内核可靠性 | 是 | 是 | Tickless 中 watchdog 会适度放宽但保留监控能力 |
rcu_needs_cpu() 函数
1 |
|
1 |
|
这段代码是 Linux 内核中 RCU(Read-Copy-Update)机制的一部分,主要功能是判断当前 CPU 是否需要继续处理 RCU 回调,或者是否可以进入空闲状态。以下是详细解析:
函数功能
rcu_needs_cpu()
用于检查当前 CPU 是否需要继续处理
RCbackups,并计算下一次可能的回调触发时间(nextevt
)。
参数:
basemono
:基准时间(通常是当前时间)nextevt
:输出参数,存储下一次需要处理回调的时间
返回值:
1
:当前有回调需要立即处理,CPU 不能进入空闲状态0
:当前没有紧急回调,可以进入空闲状态(nextevt
会告知下次可能的唤醒时间)
代码逻辑分析
1. 检查中断是否已禁用
1 |
|
- RCU 要求调用此函数时必须禁用中断,否则会触发内核锁调试警告。
2. 记录非延迟回调的快照
1 |
|
- 保存当前非延迟回调(
nonlazy
)的数量,用于后续检测是否有新回调到达。
3. 如果没有回调,直接允许空闲
1 |
|
- 如果当前 CPU
没有待处理的回调(无论延迟或非延迟),设置下次唤醒时间为无限远(
KTIME_MAX
),并返回0
,表示 CPU 可以进入空闲状态。
4. 尝试推进回调处理
1 |
|
- 如果有回调已就绪(例如 GP(Grace Period)结束),调用
invoke_rcu_core()
触发软中断处理,并返回1
,表示 CPU 不能空闲。
5. 计算下次唤醒时间
1 |
|
非延迟回调:严格按
rcu_idle_gp_delay
周期唤醒(例如 4 个 jiffies)。延迟回调:按更宽松的
rcu_idle_lazy_gp_delay
周期唤醒(例如 6 个 jiffies),并可能对齐到时钟滴答边界。最终时间
nextevt
是基于基准时间basemono
和计算出的延迟dj
得出的绝对时间(纳秒)。
关键点总结
- 回调分类:
- 非延迟回调(non-lazy):高优先级,需尽快处理。
- 延迟回调(lazy):低优先级,可延迟处理。
- 唤醒策略:
- 有立即回调 → 禁止空闲,触发处理(
return 1
)。 - 无回调 → 允许空闲,无需唤醒(
KTIME_MAX
)。 - 有待处理但未就绪的回调 → 允许空闲,但设置下次唤醒时间。
- 有立即回调 → 禁止空闲,触发处理(
- 时间计算:
- 使用
round_up
或round_jiffies
对齐时间,避免频繁唤醒。
- 使用
典型应用场景
此函数被调用在 CPU 即将进入空闲状态(如
tick_nohz_stop_tick
)时,用于决定:
- 是否需阻止空闲(有紧急回调)。
- 若允许空闲,何时需唤醒(例如 4ms 后检查延迟回调)。

有待处理但未就绪的回调 → 允许空闲,但设置下次唤醒时间,这里展开讲讲?
在 Linux 内核的 RCU(Read-Copy-Update)机制 中,当
CPU 进入空闲状态时,rcu_needs_cpu()
函数会判断当前是否有待处理的 RCU 回调,并根据回调的状态决定是否允许 CPU
进入空闲模式,以及何时唤醒它。
关键场景:
“有待处理但未就绪的回调”(即回调已注册,但尚未达到
GP(Grace Period)结束条件)时,RCU 允许 CPU 进入空闲状态,但会设置一个
下次唤醒时间(nextevt
),以便在合适的时机检查回调是否就绪。
1. 代码逻辑回顾
在 rcu_needs_cpu()
中,相关逻辑如下:
1 |
|
2. 什么是“待处理但未就绪的回调”?
(1) 回调的两种状态
回调类型 | 状态 | 示例 |
---|---|---|
已注册但未就绪 | 已通过 call_rcu() 注册,但 GP(Grace
Period)尚未结束,不能立即执行。 |
例如:某个数据结构被删除,但可能仍有读者在访问,需等待所有读者退出。 |
已就绪可执行 | GP 已结束,可以安全执行回调(如内存释放)。 | 例如:所有读者已确认退出,RCU 可以安全调用
kfree() 。 |
(2) 为什么不能立即执行?
- RCU 的核心思想是 “等所有读者退出后再回收资源”,因此回调必须等待 GP 结束。
- 如果 GP 未结束,强制执行回调可能导致 数据竞争 或 内存访问越界。
3. 如何计算下次唤醒时间?
由于回调尚未就绪,RCU 需要 预测一个合理的时间点 来检查 GP 是否结束。这个时间取决于:
- 回调的类型(非延迟
!all_lazy
vs. 延迟all_lazy
):- 非延迟回调(高优先级):使用较短的
rcu_idle_gp_delay
(如 4 jiffies)。 - 延迟回调(低优先级):使用较长的
rcu_idle_lazy_gp_delay
(如 6 jiffies)。
- 非延迟回调(高优先级):使用较短的
- 时间对齐:
- 非延迟回调:
round_up
对齐到rcu_idle_gp_delay
的整数倍,避免频繁唤醒。 - 延迟回调:
round_jiffies
对齐到时钟滴答(tick)边界,减少不必要的唤醒。
- 非延迟回调:
示例计算(假设 jiffies=100
,
rcu_idle_gp_delay=4
):
1 |
|
4. 唤醒后会发生什么?
当 CPU 在 nextevt
时间被唤醒时,会再次调用
rcu_needs_cpu()
,此时可能发生:
- GP 已结束 → 回调就绪,触发
invoke_rcu_core()
执行回调。 - GP 未结束 → 重新计算
nextevt
,继续等待。
5. 对
CONFIG_NO_HZ_FULL
的影响
在动态无时钟(NO_HZ_FULL
)模式下: *
默认行为:无回调时彻底禁止唤醒(KTIME_MAX
),最大化省电。
*
有待处理回调时:即使允许空闲,也会设置精确的唤醒时间,确保回调能及时执行。
* 优化目标:在 低延迟 和
低功耗 之间平衡: * 非延迟回调 →
短延迟(保证响应速度)。 * 延迟回调 → 长延迟(减少唤醒次数)。
6. 实际应用案例
(1) DPDK 隔离核心
- 若 DPDK 线程不触发 RCU 回调 →
*nextevt = KTIME_MAX
,彻底无唤醒。 - 若使用
KNI
或内核内存分配 → 可能注册 RCU 回调,需设置唤醒时间。
(2) 高频交易系统
- 非延迟回调确保快速释放内存,避免累积。
- 延迟回调合并处理,减少唤醒开销。
7. 如何监控 RCU 回调状态?
1 |
|
总结
场景 | 行为 |
---|---|
无回调 | KTIME_MAX ,彻底无唤醒。 |
有就绪回调 | 立即触发 invoke_rcu_core() ,禁止空闲。 |
有待处理但未就绪 | 允许空闲,但设置 nextevt
定时唤醒,确保回调及时执行。 |
延迟 vs. 非延迟 | 非延迟回调唤醒更快,延迟回调唤醒更宽松。 |
这种机制保证了 RCU 在 避免内存泄漏 的同时,最小化对 CPU 空闲状态的干扰。
那也就是说在config_no_hz_full下,无回调 → 允许空闲,无需唤醒(KTIME_MAX)。彻底没有rcu设置下次唤醒时间?
是的,在
CONFIG_NO_HZ_FULL
(动态无时钟模式)下,如果当前 CPU
完全没有待处理的 RCU 回调(!rcu_cpu_has_callbacks()
返回
true
),rcu_needs_cpu()
会直接将下次唤醒时间设为 KTIME_MAX
,并返回
0
。这意味着:
1. 无回调时的行为
*nextevt = KTIME_MAX
表示该 CPU 不需要被 RCU 唤醒,可以长期保持空闲状态,直到其他事件(如中断、任务唤醒等)发生。return 0
通知调用者(如tick_nohz_stop_tick
)当前 CPU 无需为 RCU 回调保持唤醒状态。
2. 对
CONFIG_NO_HZ_FULL
的影响
- 彻底无唤醒
在无回调的情况下,RCU 不会强制设置任何唤醒时间,CPU 可以完全关闭时钟中断(Tickless),进入深度空闲状态,显著节省功耗。 - 依赖其他事件唤醒
唤醒可能由以下事件触发:- 非 RCU 事件(如硬件中断、调度器任务唤醒)。
- 后续新到达的 RCU 回调(通过
rdtp->nonlazy_posted_snap
检测变更)。
3. 与“有回调但未就绪”的区别
如果存在回调但未就绪(如代码中的 else
分支),rcu_needs_cpu()
会计算一个明确的唤醒时间(*nextevt
),此时行为不同:
场景 | 唤醒时间(*nextevt ) |
返回值 | 含义 |
---|---|---|---|
无任何回调 | KTIME_MAX |
0 |
彻底无需唤醒,长期空闲 |
有回调(非延迟/延迟) | 未来时间(如 basemono + dj ) |
0 |
允许空闲,但需定时唤醒检查回调 |
4. 代码验证
回到 rcu_needs_cpu()
的逻辑:
1 |
|
rcu_cpu_has_callbacks()
返回false
时,说明既无延迟回调,也无非延迟回调。- 此时
KTIME_MAX
的语义是“无限远”,即不主动设置 RCU 唤醒时间。
5. 总结
- 无回调时:RCU 不会干扰 CPU
的空闲策略,
KTIME_MAX
确保彻底无唤醒。 - 有回调时:根据回调类型(延迟/非延迟)计算唤醒时间,平衡响应速度和功耗。
- 适用场景:
CONFIG_NO_HZ_FULL
下,RCU 对空闲 CPU 的干预最小化,适合低延迟、高能效场景(如 HPC 或实时系统)。
那dpdk跑在隔离核心上,且启用了config_no_hz_full,内核态会有rcu_callback吗?
在 DPDK 运行于隔离核心(Isolated CPU) 并启用
CONFIG_NO_HZ_FULL
的情况下,内核态的 RCU
回调是否会存在,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:
1. DPDK 的 CPU 隔离机制
DPDK 通常通过以下方式隔离核心: *
isolcpus
内核启动参数(如
isolcpus=2,3
)或 cgroups
隔离。 * taskset
或
sched_setaffinity
绑定 DPDK
线程到指定核心。 * 禁用内核调度干扰(如
nohz_full=2,3
配合 rcu_nocbs=2,3
)。
对 RCU 的影响
- 隔离核心不处理普通内核任务,因此常规内核 RCU 回调较少。
- 但某些特殊情况仍可能触发 RCU 回调(见下文)。
2. 内核态 RCU 回调的来源
即使 CPU 被隔离,以下情况仍可能导致内核态 RCU 回调:
(1) DPDK 自身调用内核功能
rte_malloc
/rte_free
:依赖glibc
或内核内存管理,可能触发call_rcu()
。rte_eth_dev_*
:网卡驱动卸载或配置变更可能涉及 RCU。rte_timer
:若使用内核定时器(非 DPDK 纯用户态定时器),可能依赖 RCU。
(2) 共享数据结构
- 网络协议栈旁路不完全:如果 DPDK
仍与内核协议栈交互(如
KNI
或AF_XDP
),可能触发 RCU。 - 文件系统操作:若 DPDK 访问
/sys
或/proc
,可能涉及 RCU 保护的数据结构。
(3) 硬件中断处理
- 网卡中断(若未完全轮询模式):中断处理可能调用
call_rcu()
。 - PMD 轮询模式:通常无中断,但异常事件(如链路状态变更)可能触发 RCU。
(4) 其他内核子系统
sysfs
/procfs
:DPDK 用户态工具查询信息时可能触发 RCU。perf
或调试事件:若启用性能监控,可能涉及 RCU。
3.
CONFIG_NO_HZ_FULL
的影响
启用 NO_HZ_FULL
后: * 默认不强制唤醒空闲
CPU(rcu_needs_cpu()
返回
KTIME_MAX
)。 * 但若存在 RCU
回调(如上述情况),仍会: * 通过
invoke_rcu_core()
触发软中断(如 rcuc
线程)。
* 若隔离核心有回调,可能被唤醒处理。
4. 如何彻底避免 RCU 回调?
如果希望 完全消除隔离核心的 RCU 回调,需:
rcu_nocbs
参数
启动时添加rcu_nocbs=<cpu-list>
,将 RCU 回调卸载到其他核心(如rcuc
线程)。1
grub_cmdline_linux="isolcpus=2,3 nohz_full=2,3 rcu_nocbs=2,3"
避免内核调用
- 使用 纯用户态 DPDK 驱动(如
vfio-pci
而非igb_uio
)。 - 禁用
KNI
、AF_XDP
等内核交互组件。 - 确保内存分配使用
rte_malloc
而非malloc
。
- 使用 纯用户态 DPDK 驱动(如
监控 RCU 活动
1
watch -n1 'cat /sys/kernel/debug/rcu/rcu*/rcu_pending'
检查是否有回调累积。
5. 结论
场景 | 是否可能触发 RCU 回调? |
---|---|
纯用户态 DPDK + 无内核调用 | ❌ 基本无 RCU 回调 |
使用内核功能(如 KNI) | ✅ 可能触发 RCU |
启用 rcu_nocbs |
❌ 回调由其他核心处理 |
- 理想情况:DPDK 运行在完全隔离的核心 + 无内核调用 +
rcu_nocbs
→ 几乎无 RCU 回调。 - 实际情况:若涉及内核交互(如内存分配、网卡控制),仍可能有少量 RCU 回调,但可通过调优最小化。